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Breast Intraductal Papiloma
概述:
在乳腺导管内由乳腺腺体和间质形成的肿瘤。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两大类
发病部位: 乳腺
诊断要点:
- 低倍镜显示界限清楚的导管内或囊内乳头状增生结节;
- 乳头纤维血管轴心覆以两种细胞,排列于乳头状结构面向管腔面的上皮细胞和位于上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肌上皮细胞;
- 上皮细胞可为一层或多层,立方形或柱状。肌上皮细胞立方或长轴平行于基底膜的短梭形,胞浆透亮,也可以增生,呈多层;
- 上皮细胞增生明显时,相邻乳头之间的上皮细胞相互连接,低倍镜下乳头结构模糊不清,但高倍镜下可见纤维血管轴心;
- 上皮细胞增生区域细胞呈流水样或螺旋状分布,胞质边界可形成不规则缝隙,这些特征均提示良性增生;
- 肌上皮细胞有时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 当乳头状突起和/或周围导管壁出现间质纤维化时,可诊断为硬化性乳头状瘤;
- 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不一,可以局部或者广泛,硬化区域残留的扭曲小管会形成假性浸润,易误诊为浸润性癌;
- 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普通型导管增生,但不应有细胞学的非典型性;
- 可伴有大汗腺化生、鳞状上皮化生、黏液性上皮化生、透明细胞化生等,偶尔伴皮脂腺化生;
- 微钙化少见,如果存在,多数为硬化性乳头状瘤;
- 偶尔伴有局灶性坏死或核分裂。较大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有时会发生出血性梗死;
-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肌上皮存在,是与浸润癌鉴别的关键。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上皮细胞表达高分子量角蛋白(CK5/6) 肌上皮细胞标记物染色是正确诊断乳头状病变良恶性最重要的方法。肌上皮细胞表达 p63. CK5/6. CK14、34βE12. calponin、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
鉴别诊断:
1 . 非典型乳头状瘤
与乳头状瘤伴有普通型导管增生不同,非典型乳头状瘤具有非典型导管增生。诊断标准是非典型性区域小于整个病变的三分之一或小于 3mm,2012 年 wHO 分类推荐小于 3mm 的诊断标准。
具有非典型导管增生或低级别导管原位癌区域大于或等于整个病变的三分之一但少于 90%或大于 3mm,但这是一种临床非常少的诊断。
- 导管内乳头状癌(尤其低级别)
整个病变或者大于 90%的病变应由导管原位癌构成。非典型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成乳头状结构,乳头状结构中没有肌上皮细胞,但肌上皮细胞围绕在癌巢的周围。导管内乳头状癌不应有通常的乳头状瘤成分。
有时硬化性乳头状瘤中的扭曲小管会引起浸润性乳头状癌的怀疑。p63 蛋白和肌球蛋白重链等肌上皮细胞标记物阴性的免疫组化染色可以证实浸润性病灶的存在。
这是一种非常少见的乳腺良性病变。形态学上表现为基底膜样物质被增生的上皮细胞所包围。该病变没有纤维血管轴心。有时胶原小球病可出现在导管内乳头状瘤,此时应注意鉴别,不要将其诊断为不典型乳头状瘤。
6 . 乳** **腺肌上皮瘤:腺肌上皮瘤肌上皮增生明显强于乳头状瘤。另外,乳头状瘤的特殊结构——纤维血管轴心不存在于腺上皮瘤。
预后:
良性
治疗:
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