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状颅咽管瘤

Papillary Craniopharyngioma

概述:

鞍区及(或)鞍上的假乳头状高分化鳞状上皮性肿瘤,属于 WHO I 级。

发病部位: 鞍上或脑室内(第三脑室)

诊断要点:

  1. 占所有颅咽管瘤的 10%,多数位于成人,男女发病率近似,临床可见视觉障碍、阻塞性脑积水、精神/人格改变及高泌乳素血症,少数可见间脑综合征。
  2. 大体上常实性,可见包膜,与脑组织无黏连,亦无富于胆固醇、机械油样物质,囊性变时可见透明液体样物质。
  3. 镜下可见实性片状高分化上皮,纤维血管间质轴心周围上皮黏附性差导致的乳头状,部分病例囊内可见少量杯状或纤毛上皮,部分可见小漩涡状。
  4. 组织化学 局灶可见 PAS 阳性的杯状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角蛋白及 EMA、CK19 阳性,基底层细胞 CK7 阳性,CK8 及 CK20、34βE12 均阴性,BRAF VE1 胞浆阳性,β-catenin 胞浆阳性。

鉴别诊断:

  1. Rathke 裂囊肿 :伴鳞状上皮化生囊性改变,无实性区域,局灶可见纤毛或产生黏液的上皮。
  2. 成釉质细胞型颅咽管瘤 :界面呈不规则浸润性改变,可见湿性角蛋白及钙化,显著柱状基底层,疏松排列的星形网状结构,β-catenin 胞核阳性(尤其湿角蛋白周围)。
  3. 表皮样及皮样囊肿 :非乳头状,可见透明颗粒及无核鳞状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