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

Autoimmune Hepatitis(AIH)

概述:

根据血清自身抗体分为 3 型:1 型(最常见):抗核抗体(ANA)及/或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发病高峰为 10-20 岁及 45-70 岁;2 型:抗肝/抗肾微粒体抗体阳性(anti-LKM-1),多数见于儿童(2-14 岁),亦可见于成年人,更严重的病变复发率较高;3 型:可溶性肝抗原或肝胰抗原抗体阳性,常见于 30-50 岁。

鉴别诊断:

  1. 所有年龄均可受累,包括儿童及青少年,女性发病为主(男女之比约 1:4)。虽定义为慢性病,但临床上可呈急性或暴发性肝炎,伴急性起病的患者常具有慢性肝炎的临床、实验室及或组织学证据;急性表现可能代表之前亚临床疾病的暴发;部分患者可无慢性肝炎的证据,临床上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或药物相关性肝炎。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包括疲劳及嗜睡、上腹部不适、肝肿大及黄疸。多数患者可同时出现其他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2. 实验室检查 常见显著转氨酶升高,轻度的高胆红素血症,可见血清自身抗体(ANA、SMA、LKM-1 及仅 1 型可见的 p-ANCA)及多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3. 组织学改变

1)   致密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 多数由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组成,浆细胞可显著(大片状或簇状)。

2)   界面活性炎 炎症向汇管区之外延伸,跨越界板,导致肝细胞受损或坏死,亦称为“碎片状坏死”(因为肝细胞呈碎片形式的坏死),在未治疗的 AIH 中比较显著(免疫治疗后常改善)。

3)   可见严重的小叶炎症及肝细胞坏死,尤其在未治疗的患者中,可见单个细胞凋亡(“嗜酸性小体”)或融合性坏死,融合性肝细胞坏死在邻近小叶之间形成“桥接坏死”,小叶炎细胞以浆细胞为主,但不总是存在。

4)   汇管区纤维化类似于其他慢性肝炎,星状或汇管区周围纤维化,导致小叶之间桥接纤维性间隔,最终导致肝硬化。广泛坏死的病例可见网状蛋白框架塌陷,不应认为纤维化,网状纤维的 3 型胶原的三色染色显示淡灰蓝色,而纤维化的 1 型胶原显示深蓝色;坏死残余的肝细胞或再生的肝细胞不应认为肝硬化结节。

5)   静脉周围实质坏死 中央静脉周围炎性灶及肝细胞坏死(AIH 特征性改变),有时称为“小叶中心性碎片坏死”。

6)   胆汁淤积  AIH 可表现为胆汁淤积性肝炎,尤其急性起病的患者,而胆管受损或胆管缺失不属于 AIH 的特点。

7)   肝细胞巨细胞变 部分病例可见大量大的多核肝细胞,该非特异性改变可能反应广泛肝细胞受损及再生。

8)   治疗后可呈现正常的活检或轻度慢性肝炎改变(无特异性组织学特点)。

病例报道:

  1. 慢性病毒性肝炎 病毒检测及自身免疫标记检测可予以检测,常显示不严重的界面活性及肝细胞坏死(与未治疗的 AIH 相比)。

  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90%以上的病例呈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胆管受损伴肉芽肿及胆管缺失,无肝细胞受损或坏死,必须与 AIH 鉴别开(因为二者治疗方案不同)。

  3. 药物引导性肝炎 可引起 AIH 样综合征,药物去除之后或减弱。

  4. IgG4 IgG4(+)的浆细胞为主及血清 IgG4 升高,常累及多个器官,肝脏疾病的组织学标准尚未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