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
同义词(或曾用名): 瘙痒引起搔抓
发病部位: 肘窝和腘窝
诊断要点:
好发于婴儿和儿童。与个人和(或)家族的特应性病史有关,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结膜炎。
瘙痒常发生在皮损出现之前,最早期的皮损被认为是丘疱疹,与急性海绵水肿性皮炎相似,但很少见到完整的水疱。丘疹或早期的丘疱疹很快就会被抓破,导致结痂,并融合成界限不清的斑块,在儿童期最常见,易累及肘窝和胭窝。
慢性皮损可见鳞屑、苔藓样变及色素脱失。可继发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致脓疱疮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疱疹样湿疹)。丘疹或毛囊性特应性皮炎多发生于肤色黑的儿童。
组织学特点:不能单独依靠组织病理学特征与其他类型的湿疹样皮炎进行鉴别。典型表现为角化不全、表皮增生及慢性单纯性苔藓的特征,而非明显的海绵水肿,丘疹/毛囊性特应性皮炎的特征为毛囊漏斗部海绵水肿。脓疱疮皮损的特征性表现为角质层浆痂内有革兰阳性球菌聚集。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特征性表现为表皮内水疱形成伴有气球样变性及多核的角质形成细胞,被感染的角质形成细胞核旱灰蓝色,核周围染色质聚集。
鉴别诊断:
毛囊性特应性皮炎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均难与复发性播散性毛漏斗毛囊炎相鉴别,后者为一种少见疾病,目前报道病例均无特应性病史。
治疗:
双氯西林和头孢氨苄治疗通常对难治性病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