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孢子菌病
Rhinosporidiosis
概述:
由产孢子的鼻孢子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慢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息肉样。
发病部位: 多数累及鼻腔及鼻咽,感染可累及其他黏膜部位(喉、气管支气管、食管、咽、口腔、睑结膜及耳)。
诊断要点:
主要流行在印度、斯里兰卡及巴西,少数发生在美国。所有年龄均可累及,但主要分布在 30-40 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临床可表现为鼻塞、鼻出血及流鼻涕。
表现单发或多发息肉样,有蒂或无蒂,大体上相似于鼻窦炎性息肉,切面呈粉色至紫色,黏液样。黏膜下间质中可见微囊。
组织学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囊肿(孢子囊),直径 10-300μm。孢子囊内可见不计其数的孢子(HE 染色可显示)。有两种大小的孢子,小孢子直径 1-2μm,大孢子直径 5-10μm。大孢子是比较成熟的状态,趋于中心聚集,外围偏小,呈带状外观。也可见没有孢子的小囊结构,直径 10-100μm,被认为是自体感染的结果(成熟的孢子囊释放孢子),可见数微米厚的嗜酸细胞壁。
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混合浸润。囊肿破裂可引起急性炎症反应。肉芽肿反应不常见,但囊肿破裂可出现多核巨细胞。
被覆上皮可出现增生及(或)鳞状上皮化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PAS 及黏蛋白卡红染色呈阳性。
鉴别诊断:
球孢子菌病 (Coccidiomycosis Infection):鼻孢子菌一般比球孢子菌大很多,球孢子菌不能被黏蛋白卡红着色。
施耐德乳头状瘤 (圆柱形细胞类型)(Schneiderian Papilloma, Cylindrical Cell Type):该肿瘤囊肿位于上皮内;鼻孢子菌病囊肿位于上皮内及黏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