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麻风分支杆菌感染

Mycobacterium leprae Infection of Sinonasal Tract

概述:

麻风杆菌引起的感染,累及皮肤、黏膜及外周神经。

发病部位: 鼻窦累及的患者可表现流脓鼻涕、鼻出血及嗅觉缺失,早期病变可表现为斑块样,后期呈现溃疡样及结节样,可导致鼻梁的塌陷。由于外周神经的累及,常出现疼痛、肌肉萎缩及感觉缺失。感觉缺失开始出现在四肢末端,之后延伸至身体其他部位。

诊断要点:

  1. 基于免疫反应及微生物可出现两种临床表现:

  2. 瘤型麻风,亦被称为多菌性麻风,疾病一般比较弥漫,面部是最常累及部位,可导致“狮面”改变(皮肤增厚及面部扭曲)。麻风皮肤试验是阴性。皮肤活检可见微生物;

  3. 结核样型麻风,亦称为少菌性麻风,伴高度免疫反应。疾病一般呈局灶。麻风皮肤试验呈阳性,皮肤活检微生物缺乏。

  4. 组织学瘤型麻风一般无肉芽肿性炎,可见片状淋巴细胞及含有空泡的组织细胞(麻风细胞),亦见特殊染色的大量微生物。

  5. 结核样型麻风呈肉芽肿性炎,后者混合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及淋巴细胞。特殊染色的微生物较少。可环绕外周神经。

  6. 上述两种类型组织学改变一般位于黏膜下层伴有完整表面上皮,可见假上皮瘤样增生。

  7. 化学染色    麻风杆菌抗酸染色阳性。

鉴别诊断: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干酪样肉芽肿性炎,抗酸染色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