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痣

Halo Nevus

概述:

痣的色素性区域周围伴褪色性晕,常伴致密炎症细胞浸润。

发病部位: 多数位于背部,亦可发生于其他部位。

诊断要点:

  1. 常见于儿童及年轻人,40 岁以上的患者不常见,临床上呈色素性病变,病变周围呈褪色性晕,中央病变最终亦表现为色素缺失;常呈多发性。
  2. 组织学上可见复合痣伴致密炎症细胞浸润,常呈苔藓样/带状(真皮内),淋巴细胞为主伴散在的组织细胞及噬色素巨噬细胞,少数临床典型的晕痣可缺乏显著炎症。痣可呈任何类型但以复合痣常见,交界及真皮痣细胞巢周围伴致密炎细胞浸润,早期病变以巢状为主,晚期病变呈单个细胞(亦可完全缺失),真皮成分愈往下愈显示成熟分化的证据,可见反应性不典型(但应为轻度/中度),重度不典型性改变应怀疑为黑色素瘤,核分裂罕见或缺如,有时炎症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核分裂会误以为黑色素细胞的核分裂。病变周围表皮显示正常黑色素细胞或色素缺失(黑色素染色有助于明确)。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黑色素标记有助于识别黑色素细胞,S100. SOX10. MART-1/Melan-A、HMB-45 及 tyrosinase 均阳性,S100 亦可标记朗格汉细胞及真皮树突细胞。HMB-45 在交界区显示阳性,而真皮成分显示阴性(可能更有助于支持痣而非黑色素瘤)。P16 亦可有使用价值,在痣中呈强阳性,而黑色素瘤中呈弱阳性至阴性。MART-1/Melan-A 及 Ki-67 联合使用可能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黑色素细胞增生。

鉴别诊断:

  1. 黑色素瘤 :多数可显示显著炎症改变,但常趋于片状浸润。显示更高程度的细胞及结构不典型性,常见 Paget 样扩散,缺乏成熟趋势,无对称性分布及边界欠清,常见真皮内核分裂、p16 表达缺失及 Ki-67 阳性指数增高。
  2. 湿疹性痣 (Eczematous Nevus):涉及痣的湿疹性反应,临床上可显示湿疹性空晕,轻度炎症改变及常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