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母细胞瘤

Chondroblastoma (CBA)

同义词(或曾用名): 钙化性巨细胞瘤、骺软骨巨细胞瘤

概述:

发生在骨骼尚未成熟的个体的骺端,由软骨母细胞及软骨组成的良性肿瘤。

发病部位: 可发生软骨骨化的任何骨均可发生,约 66%发生在长管状骨的骺端,约 25%为骨突起源,约 10%发生在手、足骨,其他部位包括距骨、跟骨、髌骨、髋臼、髂嵴、颞骨及颅底。

诊断要点:

  1. 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 1%,多发于 10-25 岁,男女之比约 2:1。临床可见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跛行、关节僵硬及关节面的病理性骨折。

  2. X 线显示髄内偏心性或中心性界限清楚的病变伴边缘硬化,射线透过性为主但常见散在点状钙化,可形成扇贝样皮质或皮质破坏,邻近骨髓呈水肿改变,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样改变可引起骨广泛膨胀及骨膜反应,类似侵袭性肿瘤。

  3. 肿瘤大小 1-19cm,圆形或卵圆形,界限清楚,红色至灰白色及沙粒感,常见出血囊性变,在继发性动脉瘤性骨囊肿样改变中更显著。

  4. 组织学上由单核样软骨母细胞及多核样破骨细胞型巨细胞组成,细胞丰富,边界清晰及周围反应性骨形成;

  5. 软骨母细胞呈片状生长,具有嗜酸性胞浆,胞界清晰,核偏位、肾形或咖啡豆形,类似于朗格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胞核,核分裂活跃,可见区域坏死,尤其在钙化区坏死常见。

  6. 软骨样基质呈粉红色或嗜碱性,有时类似编织骨,分化好的透明软骨不常见。

  7. 单个细胞周围的基质钙化呈“网格”样。肿瘤周围散在破骨样巨细胞,多数出现在基质区域及出血区。

  8. 邻近颞下颌关节的软骨母细胞瘤常显示胞浆内含铁血黄素沉积,类似腱鞘巨细胞瘤。显著钙化区域可见坏死,血管浸润不常见。

  9. “侵袭性软骨母细胞瘤”被使用于组织学上表现为软骨母细胞瘤但影像上示显著破坏性生长模式。转移性的病变类似原发性改变,周围常见反应性骨。

  10.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软骨母细胞 S100 及 SOX9 阳性,可表达 muscle actin、keratin 及 EMA。破骨样巨细胞的组织细胞标记阳性。

  11. 细胞遗传学   染色体 5 及 8 号可见克隆异常。最近研究显示软骨母细胞的 t(5;17),而破骨样巨细胞无此改变。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软骨母细胞 S100 及 SOX9 阳性,可表达 muscle actin、keratin 及 EMA。破骨样巨细胞的组织细胞标记阳性

分子标记:

染色体 5 及 8 号可见克隆异常

鉴别诊断:

  1.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 :常位于干骺端而非骺端,叶状轮廓伴软骨黏液性区域,无“网格”样钙化。

  2. 动脉瘤样骨囊肿 :缺乏软骨母细胞及肿瘤性软骨基质,囊壁由梭形细胞、破骨样巨细胞及反应性编织骨组成。

  3.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 :发生在成熟骨骼的骺端,浸润性生长伴普通型软骨肉瘤的区域,细胞具丰富糖原的透明胞浆。

  4. 骨的巨细胞瘤 :肿瘤较大,位于骺端及干骺端,主要见于成年人,单核细胞的胞核形态上类似破骨样巨细胞的胞核,单核细胞表达 S100 及 P63,无软骨样基质及钙化,常显示梭形细胞的肿瘤细胞。

  5. 软骨母细胞样软骨肉瘤 :肿瘤细胞类似于软骨母细胞的单核细胞,可表达 S100,呈浸润性生长,显示细胞异型性,影像上呈明显浸润性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