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浆液黏液性错构瘤
Sinonasal Seromucinous hamartoma (SH))
同义词(或曾用名): 鼻窦错构瘤。
发病部位: 大部分位于鼻腔,尤其鼻中隔后。其他累及部位包括鼻咽、筛窦及额窦。大部分呈单侧,但双侧病变占 25%。
诊断要点:
比较少见。发病年龄 20-90 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表现为黏膜下小浆液性腺体及管状腺样结构呈簇状及叶状分布,混有大的腺体及囊性结构。
浆液性腺体致密排列,可呈背靠背筛状结构。腺体内衬立方至扁平上皮细胞,含有圆形至卵圆形胞核,胞浆嗜碱至嗜酸或透明。
缺乏显著核多形性、核分裂及坏死。
无明显黏液细胞成分,但局灶可见黏液改变。可见表面上皮内陷与增生腺体融合,腺体周围玻璃样变。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腺体 CK7, CK17, CK19 及高分子量角蛋白(HMWK)阳性,而 CK14 及 CK20 阴性。P63 小分病例阳性。部分病例 S100 阳性。腺体周围 IV 型胶原及 laminin 染色阳性。Ki67 显示低增殖活性(1-2%)。
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