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
概述:
是儿童最常见的肉瘤,同时也是横纹肌肉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学类型(70%-75%)。葡萄状肉瘤也属于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一种,在单独的章节中描述。
发病部位: 头颈部(包括眼眶,眼睑,口咽部,腮腺,中耳,鼻腔,鼻旁窦,舌,颊部等),泌尿生殖系统,偶见于肢体,罕见于内脏器官或体腔软组织内。
诊断要点:
1,多见于 5-15 岁的儿童或青少年(将近 45%),5 岁以下幼儿约占 35%,男性/女性=1.2:1;
2,最常见于头颈部(约 50%,包括眼眶,眼睑,口咽部,腮腺,中耳,鼻腔,鼻旁窦,舌,颊部等),其次为泌尿生殖系统(约 30%,包括膀胱,阴道,前列腺,睾丸旁软组织等),偶见于肢体(约 9%),罕见于内脏器官或体腔软组织内;
3,大体上边界不清,直径 1-32cm,鱼肉状,常见出血、坏死;
4,镜下表现为原始间叶性细胞显示不同程度的横纹肌母细胞分化,在大多数病例中可见肿瘤显示不同阶段的横纹肌分化特征:原始的小圆蓝细胞,未分化的梭形细胞,神经节细胞样的横纹肌母细胞,以及伴有明显嗜酸性胞浆(有时显示胞浆内横纹)的带状/球拍样细胞;
5,特别差分化的肿瘤可类似于未分化肉瘤,特别高分化的肿瘤可类似于横纹肌瘤;核分裂象多少不等,坏死较常见;
6,间质常见黏液变性;广泛黏液变性的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可仅显示轻度的细胞非典型性;黏液间质稀少的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显示瘤细胞实性片状排列可类似于实体性腺泡状横纹肌肉瘤;
7,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可显示间变性特征,表现为瘤细胞具有明显的非典型性,核明显增大且浓染而不规则,与周围非间变的细胞核相比,间变细胞的核通常是其 3 倍或以上,常见非典型核分裂象。诊断间变性横纹肌肉瘤需要出现多灶或弥漫的间变性核。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弥漫表达 desmin,不同程度表达 myogenin 和 myoD1, 局灶表达 SMA 和 HHF35, 仅少数表达 myoglobin, 偶尔表达 CK 以及 S100 蛋白
分子标记:
复杂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11p15 等位基因缺失,无特异性的基因重排或融合
鉴别诊断:
1. 恶性蝾螈瘤(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伴横纹肌母细胞分化):患者年纪较大,常与 NF1 有关,可起源于先前的神经纤维瘤,以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成分为主,表达 S100 蛋白和 SOX10,横纹肌母细胞数量较少,分化相对较成熟,无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中可见的横纹肌母细胞分化的谱系变化;
2. 婴儿型纤维肉瘤:较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发病年龄更轻,不表达肌源性标志物,可见特征性的融合基因 ETV6-NTRK3;
3. 实体性腺泡状横纹肌肉瘤:致密胚胎性横纹肌肉瘤需要与实体性腺泡状横纹肌肉瘤鉴别,两者均表现为实性片状分布,致密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核形态不规则,而实体性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的瘤细胞核较圆形而一致,此外,前者通常局灶表达 myogenin,而后者弥漫表达;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存在特征性的 PAX3/7-FOXO1 基因融合;
预后:
5 年无疾病生存率达 70%;预后取决于 3 个因素:组织学类型,肿瘤部位以及分期;肿瘤显示弥漫间变预后较差,发生在眼眶部位的预后较好(5 年生存率 92%),其次为头颈部和泌尿生殖系统(膀胱和前列腺除外,5 年生存率 80%),预后较差的部位包括:膀胱,前列腺,脑膜旁以及其他软组织部位。其他可能提示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较大,肿瘤体积较大,手术无法切除。
治疗:
横纹肌肉瘤的治疗强调手术、化疗和放疗的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Qualman S , Lynch J , Bridge J , et al.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impact of anaplasia in childhood rhabdomyosarcoma : A report from the Soft Tissue Sarcoma Committee of the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J]. Cancer, 2008, 113(11):3242-3247. Miettinen M, Fetsch JF, Antonesscu CR, et al. AFIP atlas of tumor pathology: tumors of the soft tissue, 4th [M]. Spring: Maryland,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