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非透明细胞型腺癌

Adenocarcinomas, Non-Clear Cell Type

概述:

恶性上皮性腺体肿瘤,起源于苗勒、肠或其他(中肾或神经内分泌)。

诊断要点:

  1. 不常见,约占原发性阴道癌的 5-10%,以子宫内膜样癌最常见,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病年龄约 34-81 岁(平均 60 岁),大约 2/3 的阴道子宫内膜样癌伴有子宫内膜异位。

  2. 其他少见类型包括黏液腺癌,可以是肠型分化或者胃型分化,肠型腺癌发病年龄约 35-55 岁(平均 49 岁)。其他少见腺癌包括浆液性癌。

  3. 临床可见异常阴道出血(最常见)、骨盆疼痛及巴氏涂片异常。

  4. 大体上呈息肉样或溃疡改变,实性或囊性(子宫内膜样),切面白色至黄褐色,可见出血及坏死。肿瘤大小约 1.4-7cm(平均 3cm)。

  5. 组织上子宫内膜样腺癌显示不同大小及形态的管状腺体,可见鳞状或黏液化生或小的非绒毛状乳头,少数呈恶性腺瘤样生长(无相关性间质反应),细胞学上呈立方至柱状上皮伴中等量顶端嗜酸胞浆,可与子宫内膜异位或腺病存在过渡。肠型腺癌(或少见的胃型)显示不同大小及形态的管状腺体,其他可见绒毛状、筛状及实性,不定量的杯状及神经内分泌型细胞,柱状细胞伴嗜酸性至黏液性胞浆及顶端刷状缘,胃型可见透亮至嗜酸性胞浆伴细胞边缘圆润。可能与肠型腺瘤、泄殖腔残件或腺病(胃型)有关。

  6. 细胞学上可见卵圆形至拉长形、大的假复层胞核及不定量核分裂像。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跟腺癌类型有关。子宫内膜样腺癌 ER,PR 和 PAX8 阳性,肠型腺癌 CDX2 阳性,胃型腺癌 HIK1083 及/或 MUC6 阳性。

鉴别诊断:

  1. 转移性子宫内膜样或肠型腺癌 :具有腺癌的病史或同时发生,肿瘤无黏膜基础,与子宫内膜异位、腺病、肠型腺瘤或泄殖腔残件无关。

  2. 透明细胞腺癌 :常呈管状囊性、实性及乳头状混合性结构。

  3. 不典型腺病 :常无肿块性改变,缺乏重度细胞不典型性或间质浸润。

  4. 子宫内膜异位 :子宫内膜间质及新鲜或陈旧性出血,可见增生及细胞不典型性,但缺乏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诊断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