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囊肿及舌下囊肿

Mucocele and Ranula

概述:

涎腺导管破裂导致黏液溢至周围组织而形成的病变。

发病部位: 70-81%位于下唇;少数位于口底、舌腹、腭;舌下囊肿位于口底;浅表黏液囊肿位于软腭及磨牙后区。

诊断要点:

  1. 常见,主要位于儿童及年轻人,发病高峰 10-20 岁。黏液囊肿常位于下唇,由于黏液渗出导致蓝色的圆形肿胀。浅表囊肿单个或多个水泡样改变。舌下囊肿可见口底的蓝色肿胀,病变较大时可抬高舌的位置。

  2. 大体黏液囊肿数 mm-数 cm;浅表黏液囊肿一般 1-3mm。

  3. 组织上可见正常黏液上皮,继发外伤之后的黏液囊肿表面可见溃疡,浅表囊肿表现为表面上皮内黏液。

  4. 渗出黏液周围被肉芽肿包绕,炎症细胞包括泡沫样组织细胞,无急性炎症细胞。

  5. 临近的涎腺呈慢性及或硬化性涎腺炎,临近导管可见上皮样或嗜酸细胞化生。导管扩张可见黏液栓称为黏液潴留 囊肿或涎腺导管扩张,扩张的导管可产生乳头状结构折向管腔,并可出现嗜酸细胞化生,形态类似无淋巴成分的 Warthin 瘤。

鉴别诊断:

  1. 黏液导管囊肿 :可发生于大涎腺或小涎腺,临床类似黏液囊肿,内衬鳞状上皮、立方或柱状上皮,囊壁很少或无炎症细胞。

  2. 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 :临床类似黏液囊肿,囊肿内衬非厚度一致的上皮,囊内易见黏液细胞,囊肿周围仔细寻找一般可见黏液表皮样癌典型区域,若穿刺标本仅见黏液细胞,该诊断难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