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of the Liver

同义词(或曾用名): 肝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假性淋巴瘤、纤维黄色瘤和组织细胞瘤

发病部位: 肝脏

诊断要点:

  1. 发病年龄广泛,多见于男性,通常发生在肝内,有时累及肝门,约 80%病例为孤立性肿块,少数为多发,大小不等,小者直径 1cm 以下,大者可累及整个肝叶,实性,褐色、黄白色或白色;

  2. 主要由交错束状或漩涡状排列的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构成;

  3. 细胞可有轻度异型性,偶尔细胞丰富,核分裂活跃;

  4. 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常以成熟浆细胞为主,混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偶有淋巴细胞聚集或淋巴滤泡形成;

  5. 可有多少不等的神经节细胞样细胞或 R-S 细胞;

  6. 少数病例可见黏液区域;

  7. 有时出现黄色瘤样改变,偶见肉芽肿及门静脉和肝静脉分支的静脉炎;

  8. Ig-G 相关性炎性假瘤:显著的淋巴浆细胞浸润,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 Ig-G 阳性的浆细胞,肝门和肝外胆管纤维化及闭塞性静脉炎;激素治疗有效。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0%左右的病例 ALK1 阳性,Vimentin、SMA、MSA 常阳性,部分病例 desmin、CD68 阳性,少数病例 pankeratin 局灶阳性,S100. CD21. myogenin 等阴性。

鉴别诊断:

  1. 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 :CD21. CD35 阳性。

  2. 纤维肉瘤 :细胞异型明显,缺乏明显的炎性背景,ALK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