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

Breast Apocrine ductalcarcinoma In Situ

概述:

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apocrineductalcarcinoma in situ,ADCIS)是导管原位癌的一种特殊类型,由具有大汗腺特征的细胞构成,排列成微乳头状、筛状或实性,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及钙化。

发病部位: 乳腺

诊断要点:

  1. 低级别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

  2. 可以在硬化性腺病、复杂性硬化性病变或乳头状瘤等病变背景上,也可是单一性病变的基础上出现不典型大汗腺导管增生,累及多个终末导管小叶单位,或伴导管累及,面积>4mm2,也有学者定义不典型增生面积>2mm2;

  3. 导管内大汗腺细胞增生伴轻度异型性,核为 1 ~ 2 级核级(较对应的大汗腺化生细胞增大 3 ~ 4 倍),核大小不一,核仁增大、不规则,可有多个小而不规则核仁,核膜不规则,染色质粗糙,核分裂像一般比较少见;胞质嗜酸颗粒常分布紊乱,呈泡沫状或空泡化;

  4. 导管上皮须有一个或多个典型 DCIS 结构如微乳头、筛状结构等,

  5. 无粉刺样坏死;

  6. 免疫组化染色    增生的不典型大汗腺细胞 AR、GCDFP-15 阳性,ER、PR、CK5/6. Bcl2 均阴性。导管周围有肌上皮(肌上皮标记物如:p63. calponin 等阳性),部分可缺失。

  7. 高级别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

与低级别大汗腺导管原位癌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大汗腺细胞有更加明显的异型性及多形性,核显著增大,为 2 ~ 3 级核级(较对应的大汗腺化生细胞增大 5 倍),染色质粗糙,常有多个明显增大的不规则核仁;

  2. 结构更复杂,微乳头状、实性乳头状、乳头状、筛状、实性结构较低级别者更常见,可伴有黏液分泌,细胞呈印戒样;

  3. 腔内常有明显的坏死物及泡沫状组织细胞,可见粉刺状坏死;

  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低级别者。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增生的不典型大汗腺细胞 AR、GCDFP-15 阳性,ER、PR、CK5/6. Bcl2 均阴性。导管周围有肌上皮(肌上皮标记物如:p63. calponin 等阳性),部分可缺失。

鉴别诊断:

1. 微浸润性导管原位癌 :对于高级别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特别是病变比较广泛、核级高、有粉刺样坏死者,一定要充分取材,寻找有无微小浸润灶,对于难以确定的病例应进行肌上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肌上皮及 IV 胶原染色以辅助诊断。

  1. 大汗腺化生:DCIS 核较对应的大汗腺化生细胞增大 3 ~ 4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