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

Endometrial Clear Cell Carcinoma

同义词(或曾用名): 透明细胞腺癌

概述:

由胞浆透亮或嗜酸性,最少局部具有高级别核的多角形或鞋钉样细胞呈实性、乳头状或管状排列的肿瘤,属于 II 型子宫内膜癌。

发病部位: 子宫

诊断要点:

  1. 多见于绝经后老年妇女;

  2. 肿瘤呈实性、乳头状、管状和囊状结构,各种结构比例变化很大,可以以一种结构为主;

  3. 实性结构常由大量透明细胞混杂嗜酸性细胞组成,而乳头状、管状和囊状结构主要由鞋钉样细胞组成(核大,突出于腺腔),其间散在透明和嗜酸性细胞;囊状结构常衬覆扁平细胞;

  4. 细胞异型性、多形性不一致,但最少有部分细胞为高级别核,表现为细胞核大,明显多形性,多数病例核分裂像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5. 近 2/3 病例可见 PAS 阳性且耐淀粉酶消化的细胞内和细胞间透明小体,类似于卵黄囊瘤中的透明小体;

  6. 肿瘤内乳头状区域可有砂粒体。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 表达广谱 CK、CK7, EMA、 2. CA-125. BerEP4. B72.3 和 vimentin,CK20 和 WT1 常为阴性, CEA 阴性或弱阳性, ER、PR 常阴性。 3. napsinA 和 HNF-1beta 是最新的比较好的标志物,可以用来鉴别透明细胞癌跟子宫内膜样癌和浆液性癌。

鉴别诊断:

  1. 子宫内膜样癌伴有透明细胞质包括分泌型子宫内膜样癌 :可以出现乳头结构,但是乳头轴心不会有基底膜样物质

  2. 浆液性癌 :

  3. .  浆液性癌常缺乏管状、囊性,也很少实性结构

  4. .  浆液性癌缺乏胞质透亮的细胞;

  5. .  浆液性癌一般没有玻璃样变间质;

  6. .  有些病例可见两种类型癌的混合。

  7. 子宫内膜卵黄囊瘤

  8. .  子宫卵黄囊瘤罕见,常发生于年轻女性,而透明细胞癌多发生于绝经后;

  9. .  卵黄囊瘤特征性地含有 S-D 小体,而透明细胞癌则没有;

  10. . 卵黄囊瘤可伴有血清 AFP 升高,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可表达 A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