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骨软骨肿瘤
Osteocartilaginous Neoplasms
概述:
颅骨及脊椎的原发性肿瘤,包括骨、软骨或脊索样组织,可见骨肉瘤(骨形成的恶性肿瘤)、尤文肉瘤(EWS)、软骨肉瘤(含有透明软骨的恶性肿瘤)及脊索瘤(脊索起源的低级别恶性肿瘤)。
发病部位: 骨肉瘤位于脊椎及颅骨;EWS 位于脊椎管及颅骨,偶见于硬膜内;软骨肉瘤多数位于颅骨;脊索瘤位于中轴骨及中线颅骨(骶骨>斜坡)。
诊断要点:
不常见,骨肉瘤主要位于 20 岁之前,男性多见;EWS 发病高峰为 20 岁,男性轻微增多;软管肉瘤位于成人及儿童,男性多见;脊索瘤发病高峰为 50 及 60 岁,亦是男性多见。
临床表现:
骨肉瘤可见病理性骨折及疼痛;
EWS 可见发热、白细胞增多及血沉加快;
软骨肉瘤可见依据部位而定的占位效应;
脊索瘤可见的头痛、视觉障碍(斜坡肿瘤),亦可见疼痛及病理性骨折(脊柱肿瘤)。
大体特点:骨肉瘤及软骨肉瘤可见多结节、肉样及灰白色,部分可见出血及坏死;EWS 界限不清,有时可见与之相关的软组织肿物,灰黄色、软的及坏死性组织;脊索瘤可见实性质硬的多结节肿物,蓝灰色、透亮有光泽,可见出血。
组织学:骨肉瘤可见恶性细胞伴粗糙、蕾丝样骨组织(类骨质),可含有恶性表现的软骨或纤维母细胞,亚型可见成骨细胞型、成软骨细胞型、纤维母细胞型及混合细胞型,部分肿瘤可见破骨样巨细胞,不同程度的多形性,常见不典型核分裂及坏死。
EWS 可见一致深蓝色细胞伴胞浆边界不清,大圆形胞核伴均匀分散的染色质,核分裂活跃,可见坏死及菊形团样结构(有时呈 Homer Wright 菊形团),精细纤维间隔但缺乏细胞外基质。
间叶性软骨肉瘤可见血管外皮细胞瘤样组织伴小的、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细胞,核浆比高,鹿角样血管,可见透明软骨岛(软骨静止期 → 增殖期 → 肥厚期),软骨岛中心可见钙化或骨化。
传统性软骨肉瘤呈叶状结构,透明软骨伴大的软骨细胞,嗜碱性基质中均匀分布,可见细长的软骨细胞,亦见核多形性、多核细胞及核分裂少见。
脊索瘤叶状结构被纤维血管带分割,肿瘤细胞呈索状及巢状,蓝色黏液性基质,小且圆形胞核伴大量泡状胞浆,少数可见核分裂及多形性核(恶性转变),软骨亚型伴软骨组织,上皮标记阳性,有时可见显著不同程度多形性,位于骶骨的肿瘤中 35%可见坏死。
化学染色 EWS 的 PAS-D 胞浆阳性。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骨肉瘤的类骨质免疫标记识别作用不大。EWS 的 CD99 胞膜阳性,vimentin 及局灶角蛋白阳性。软骨肉瘤的 S100 及 D2-40 阳性,EMA、brachyury 及 Cytokeratins 均阴性。脊索瘤的 brachyury、CK8. CK18. CK19. EMA 及 S100 均阳性,D2-40 阴性,分化差的亚型可显示核 INI1 表达缺失。间叶性软骨肉瘤的 EMA、desmin 部分阳性,INI1 保留,圆
鉴别诊断:
需要与骨肉瘤鉴别的病变 :纤维异常增殖症、骨母细胞瘤、应力性骨折(骨样及编制骨小梁平行排列,骨肉瘤排列紊乱,缺乏核不典型及不典型核分裂)及 EWS(小细胞骨肉瘤多形性明显)。
需要与尤文肉瘤鉴别的病变 :
1) 淋巴瘤及白血病 :前 B 细胞淋巴瘤可含有菊形团及 PAS、CD99 阳性,少数波形蛋白及角蛋白阳性,CD79-α(+), CD43(+), TdT(+), CD10(+), CD34(+),约 90%可见 IGH 基因重排。
2) 小细胞骨肉瘤 :可见类骨质及骨组织。
3)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大细胞伴显著嗜酸胞浆,大部分 CD99 阴性及肌抗原阳性。
4) 间叶性软骨肉瘤 :可见软骨组织。
5) 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元标记阳性。
6) 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形细胞肿瘤 :t(11;22) (p13;q12)及 EWSR1-WT1 基因融合,可见上皮、间叶性、肌源性及神经标记阳性,促纤维性间质。
需要与软骨肉瘤鉴别的病变 :脊索瘤显示大量胞浆空泡,组织碎片伴多边形细胞;转移性腺癌显示上皮特征。
需要与脊索瘤鉴别的病变
1) 软骨肉瘤 :可见更多的软骨组织,核 brachyury、EMA 及 keratins 均阴性。D2-40 阳性,而脊索瘤呈阴性。
2) 产生黏液的转移性腺癌 :缺乏叶状结构,可见更明显的不典型、核分裂及坏死,Brachyury 阴性。
3) 脊索样脑膜瘤 :可见漩涡状及核内假包涵体,D2-40 阳性,Brachyury 阴性,SSTR2A 膜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