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腺鳞癌
Adenosquamous Carcinoma(ASC)of Larynx and Trachea
概述:
同时出现腺癌及鳞癌两种成分,部分学者认为该肿瘤是高级别黏液表皮样癌。
发病部位: 喉部任何部位均可累及。
诊断要点:
少见,平均发病年龄约 60-70 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约 2:1),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咽喉痛及吞咽困难,咳血。
大体上呈外生型、息肉样或溃疡,大小平均 1cm,最大径可达 6cm 以上。
组织上可见腺癌及鳞癌两种表型。
鳞癌成分可见原位癌或浸润癌,肿瘤呈高分化至低分化,鳞状分化的证据包括铺砖样生长、细胞间桥、角化珠形成、角化不良及单个细胞角化。
腺癌往往位于肿瘤深处(远离表面)。腔内及细胞内可见黏液成分,但非必需。
可见中间型细胞,胞浆常呈透明。
两种成分可有坏死、核分裂增多、外周神经浸润及血管淋巴管浸润。
稀疏散在炎症细胞浸润,促纤维间质反应少见。
部分病例可并发坏死性涎腺化生(表浅活检时很难区分反应性改变与真正的肿瘤)。
转移后虽以一种成分为主,但仍有两种成分显示。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两种成分均与高分子量角蛋白反应,腺成分 CEA、低分子量角蛋白及 CK7 阳性,而 CK20 阴性。鳞状细胞表达 CK5/6. p63 及 p40。
鉴别诊断:
黏液表皮样癌 (MEC):MEC 比 ASC 预后好,缺乏异型增生及原位癌,MEC 缺乏真正的鳞状细胞成分,显示中间细胞,MEC 中无真正的腺癌直接连接表皮成分,真正的黏液细胞少出现于腺鳞癌。有时无法分别二者,部分学者认为腺鳞癌为高级别 MEC。
腺样鳞状细胞癌 :棘层松解似腺癌结构,缺乏黏液成分。
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 :主要成分是基底样细胞,外周核栅栏状排列,可见鳞状分化,可有角化及鳞状化生, 无细胞内及细胞外黏液,可显示 P16 或 HPV ISH 阳性(尤其是口咽)。
腺癌伴鳞状化生 :鳞状成分缺乏恶性特征。
坏死性涎腺化生 :化生性鳞状细胞可向下延伸至腺体及导管,小的黏液浆液性腺体包埋于其中。腺体成分呈良性,小叶及腺体结构尚存(尤其低倍镜下),常见坏死或炎症区域,可见细胞不典型但无多形性。
← 喉鳞状细胞癌 喉及气管转移性或继发性肿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