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腺瘤
Adenoma of Colon
概述:
结肠上皮的克隆性增殖,属于良性及癌前病变(异型增生)。结肠癌(CRC)的前期病变,以下任何一特点都属于高级别腺瘤:≥ 1 cm、多个(≥ 3)、高级别异型增生或绒毛状。
发病部位: 60-75%的腺瘤/CRC 位于脾曲远端。
诊断要点:
人群终身患病率约 30-50%。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增多。无症状的患者一般 10-20 年之后发展为 CRC。男女发病之比约 2:1 临床通常无症状,尤其小于 1cm。由于其他原因筛查偶然发现。远端及(或)> 1 cm,可见明显或隐匿性直肠出血。
组织学上结肠隐窝细胞增生拥挤、整个隐窝被异型增生的上皮取代,通常位于黏膜表面正常上皮下方,与非异型增生的隐窝之间突然移行。上皮成熟异常, 胞核拉长、深染,雪茄状,假复层,核分裂向上移。
低级别异型增生(轻度及中度异型增生)可见隐窝拥挤、平行排列,无复杂性结构,无背靠背、筛状或出芽结构,核保留在基底(细胞底部 1/2),无不典型核分裂、极性改变或多形性。高级别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及原位癌)可见明显多形性(恶性细胞学),细胞圆形拥挤,核浆比高,染色质透亮及显著的核仁。胞核明显复层及极性消失,失去基底的定位,上移至腔面的 1/2。可见不规则、背靠背、筛状、实性巢状结构,腔内可见坏死,无基底膜的破坏,核分裂增多及可见不典型核分裂。
黏膜内癌 肿瘤性细胞(异型增生)穿过基底膜浸润固有层,但无穿过黏膜肌层。可见单个细胞浸润或小的不规则成角的管状浸润,显著的背靠背筛状膨胀性浸润。无转移性风险。部分学者反对这种情况下使用“癌”这个词。
假浸润(上皮异位)黏膜下层的上皮异位,缺乏促纤维间质反应。
根据组织形态,腺瘤可分为以下亚型:
扁平腺瘤非息肉样结肠腺瘤(异型增生病变),中心凹陷,边缘微隆起,与经典腺瘤表现不同的分子缺陷,FAP 及 Lynch 中存在高发病率,核浆比高,可进展为 CRC。
锯齿状腺瘤 占结肠腺瘤的 1-5%,腔面锯齿状,乳头状内折,显著的细胞异型性(腺瘤样改变),核拥挤、假复层及拉长,胞浆强嗜酸及显著的核仁,缺乏成熟分化,核分裂易见,基因突变 KRAS > BRAF。
绒毛-微腺样腺瘤呈 VA 伴旁边紧密排列的小管状结构。
高分泌性腺瘤常为伴低血钾的直肠 VA,异型的绒毛内衬淡染、富于黏液的细胞。
透明细胞腺瘤为局灶透明细胞改变,细胞异型性不大,核位于基底部,丰富淡染泡沫状胞浆。
管状腺瘤(TA):管状结构 > 75-80%;
绒毛状腺瘤(VA):绒毛状结构 > 75-80%;
管状绒毛状腺瘤(TVA):绒毛结构占 20-25%至 75-80% 。
鉴别诊断:
反应性/再生性上皮 :当细胞趋于表面分化愈成熟,胞浆更丰富,可见黏液及杯状细胞。核变小,位于基底部,染色不深。常与糜烂或急性炎症相关,核分裂位于隐窝基底部。
浸润性结肠癌(CRC) :肿瘤细胞突破黏膜肌层浸润至黏膜下层或更深。异型上皮与黏膜下结构混合,如中等大血管、大淋巴管、脂肪及神经。可见促纤维间质反应,必须具有浸润黏膜下层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