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TPN)
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
概述:
导管内生长并大体可见的上皮性肿瘤,小管状结构伴上皮重度异型增生,无黏液过度分泌,局灶管状乳头状生长方式可见,如伴有浸润性癌成分则命名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伴浸润性癌。
发病部位: 胰腺
诊断要点:
少见,约占导管内肿瘤的 3%,男女比例均等,35-84 岁均可发生,平均年龄 56 岁,约半数位于胰头,1/3 弥漫累及整个胰腺,15%位于胰尾。
结节状肿物,位于扩张的胰管内,结节较大,平均直径 6cm,实性,质中-韧,囊不明显,扩张的导管内黏液很少。
大部分以小管结构为主,甚至仅有小管,小管状腺体背靠背排列,少许可见乳头,实性区可见腺泡样腺体致密排列,在扩张的大胰管内呈筛状,黏液很少或无,部分肿瘤结节梗阻管腔,形成表面被覆纤维间质的边界清楚的细胞巢。
细胞立方形,胞浆中等,嗜酸性或双嗜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中-重度异型性,核分裂易见,部分官腔内肿瘤结节之间可见坏死,或纤维组织增生,偶可见粉刺癌样坏死,囊不明显。
约 40%的 ITPN 可见浸润性癌,由于单个肿瘤结节周围缺乏非肿瘤性导管上皮边缘,与浸润性癌鉴别困难。边界清楚的瘤结节周围间质中可见细条索状细胞浸润提示浸润性癌,细胞学特点与非浸润性癌相同,也呈管状生长。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CK7. CK19. PanCK、SMAD4 表达阳性,CK20 阴性;MUC1 局灶阳性;不同程度表达 MUC6; 幽门腺 IPMN 呈 MUC5AC 阳性,而 ITPN 及 ITC 呈 MUC5AC 阴性; 胰腺腺泡分化标记(胰蛋白酶及糜蛋白酶)阴性。
鉴别诊断:
1.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IPMN):黏液更丰富,囊性更明显,MUC5. MUC2 表达阳性。
2. 导管内腺泡细胞癌: PAS 染色阳性,免疫组化可标记外分泌酶。
← 胰腺继发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