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肌纤维瘤

Dermatomyofibroma

同义词(或曾用名): 斑块样真皮纤维瘤病

概述:

发生于真皮内的一种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肿瘤

发病部位: 上臂和肩部

诊断要点:

  1. 好发于青年人上臂和肩部、头颈部和躯干等,女性明显多见,呈斑块样病变;
  2. 真皮内的肿瘤由形态一致的梭形肌纤维母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所组成,细胞密度较低或中等,呈中-长束状排列其长轴与表皮相平行,瘤细胞之间为胶原性基质,病变偶可累及皮下脂肪呈小叶间隔伸入,病变周围常见内陷的皮肤附属器结构;
  3. 细胞纤维母细胞样或波浪状,无异型性,无或很少核分裂像;
  4. 可有散在的淋巴、浆细胞,无泡沫样组织细胞或巨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部分表达 α-SMA 和 MSA,局灶表达 CD34,而 desmin、S100 及 FXIIIA 均呈阴性。弹力纤维染色可见病变内丰富的弹力纤维增生。

鉴别诊断:

  1. 纤维母细胞性结缔组织痣: 表皮常见乳头状瘤样增生,梭形细胞瘤细胞束较短,常见伸入真皮网状层的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更常见表达 CD34;

  2. 真皮纤维瘤:梭形细胞束无平行于表皮生长的趋势,病变周围常见内陷的真皮层胶原;

  3. 真皮平滑肌瘤:瘤细胞束交错排列,胞浆明显嗜酸性,核顿圆可见核端空泡,免疫组化染色表达 sma,desmin,h-caldesmon;

  4. 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致密的席纹状排列,皮下脂肪的蜂窝状浸润,CD34 阳性;

  5. 婴儿纤维性错构瘤:多见于婴幼儿,经典的三相组织学构成:束状的梭形纤维母细胞,成熟的脂肪组织和黏液样的原始间充质成分;

  6. 浅表性纤维瘤病:呈多结节状生长,瘤细胞密度更高,无平行于表皮的长束状排列;

  7. 肥厚性疤痕:表皮上皮角消失,可见许多垂直分布的小血管,梭形细胞之间可见瘢痕疙瘩样胶原纤维沉积。

预后:

罕见复发

治疗:

单纯切除

参考文献:

Mentzel T,Kutzner H. Dermatomyofibroma: clinicopath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56 cases and reappraisal of a rare and distinct cutaneous neoplasm. Am J Dermatopathol 2009; 31: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