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纤维性息肉

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

概述:

富于血管的纤维性组织增生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临床行为呈良性。

发病部位: 可发生于整个消化道,最常累及胃窦。

诊断要点:

  1. 临床症状与发生部位相关,胃部主要表现流出梗阻;小肠病变亦呈现梗阻,肠套叠常见;结肠呈息肉,偶被发现。

  2. 大体边界清楚,常基于黏膜下,可延伸至固有肌层或黏膜。通常 1-4cm 大小。

  3. 镜下见肿瘤主要位于黏膜下层,界限清楚,但无包膜。血管丰富,胃及结肠的病例常见病变细胞围绕小血管“洋葱皮”样改变,但结肠“洋葱皮”样改变不是很显著。

  4. 肿瘤细胞梭形,核染色质分散及核仁模糊,无非典型性。

  5. 胃及结肠病例可见巨细胞,小肠不常见,核排列在细胞的周围。

  6. 所有部位均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也可见散在的淋巴浆细胞,或灶状聚集。

  7. 部分病例可见显著水肿,部分病例黏液样变(不要误认为是黏液脂肪肉瘤)。

  8. 表面黏膜的显著反应性上皮改变。

  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多数病例表达 CD34;CD117 阴性,但肥大细胞阳性。

鉴别诊断:

  1. 胃肠间质瘤 :主要位于固有肌层,多数在胃。一致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炎症较少。血管结构不明显,CD117. CD34 及 DOG1 阳性,KIT 与 PDGFRA 基因突变。

  2.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常位于肠系膜,大量大的肌纤维母细胞病变,炎症成分常以淋巴浆细胞为主,嗜酸性粒细胞较少,无明显血管结构,常表达 ALK,CD34 阴性,表达 actin、calponin,局灶表达 desmin 及 caldesmon,可见 ALK 基因重排。

  3. 神经鞘瘤 :常位于胃的固有肌层,周围显著淋巴细胞套,病变内可见淋巴浆细胞浸润,血管结构不显著,弥漫强表达 S100,CD117 阴性。

  4. 肠系膜纤维瘤病 :位于肠系膜,常浸润性生长,血管结构显著,炎症极少,细胞较一致,CD34 阴性,β-catenin 核阳性,CD117 弱表达,DOG1 阴性,与 KIT 突变不相关。可见 APC 及 CTNNB1 基因突变。

  5. 黏液性脂肪肉瘤 :圆形一致的细胞,散在脂肪母细胞(细胞含有脂滴,核可见压迹)。血管丰富、纤细,无“洋葱皮”样结构,无炎症背景,大量黏液间质,常表达 S100,t(12;16)导致 FUS (TLS/CHOP) 融合基因。

  6. 结肠良性纤维母细胞性息肉 :亦称为神经束膜瘤,位于固有层,病变较小(数 mm),无炎症背景,神经束膜标记阳性,EMA、GLUT1 及 claudin-1 均阳性,无特征性基因改变。

  7. 系统肥大细胞增生症 :常无肿块,伴腹泻,病变由肿瘤性肥大细胞组成,共表达 CD117. CD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