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小管腺瘤

Canalicular Adenoma

同义词(或曾用名): 管状型基底细胞腺瘤、管状型单形性腺瘤、小涎腺腺瘤病

概述:

由排列成互相吻合的细条索状的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

发病部位: 好发于上唇,其次是颊黏膜,大涎腺罕见。

诊断要点:

  1. 发病高峰年龄为 60-70 岁,平均 65 岁,男女比例为 1:1.8;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增大结节,多发性/多灶性。直径多为 2cm 以下,界限清楚,浅黄色至褐色,有/无包膜。
  2. 上皮样成分形成小管状结构伴索状及梁状;可见腔内鳞状上皮团或桑葚小体
  3. 细胞呈柱状或者立方状,核规则,无异型性,核仁不明显,分裂像罕见。
  4. 间质:细胞成分少,血管丰富,血管周常有袖套状嗜酸性纤维结缔组织,可见钙化(砂粒体)。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管状腺瘤表达角蛋白、波形蛋白、和 S100 蛋白,可有 GFAP 灶性阳性,肌源性标志物阴性。

鉴别诊断:

腺样囊性癌 :由上皮和肌上皮细胞构成;而管状腺瘤对肌源性标志物显示阴性。

预后:

手术切除,预后良好,复发罕见。

治疗:

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