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黏液腺癌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概述:

有大的细胞外黏液湖和黏液湖内的漂浮的肿瘤细胞团构成的恶性肿瘤。黏液成分通常占肿瘤的大部分。

发病部位: 最常见的是腭和舌下腺,其次是颌下腺和上唇,腮腺罕见。

诊断要点:

  1. 肿瘤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呈结节状、界限不清。切面灰白色,有含有黏液物质的囊性腔隙;
  2. 肿瘤由圆形和不规则上皮性肿瘤细胞团构成,背景为充满黏液的囊性腔隙,之间由结缔组织间隔。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团,倾向于形成腺腔或不完全管状结构。产黏液细胞也可能排列成乳头状岛;
  3. 肿瘤细胞呈立方状、柱状或不规则,通常具有透明的胞质和深染的、位于细胞中央的细胞核。核有非典型性,分裂像少见;
  4. 特染及免疫组化:细胞内或细胞外黏液成分 PAS、澳新蓝和黏液卡红阳性。肿瘤细胞表达 AE1/AE3. CK7. CK8. CK18 和 CK19;CK5/6. CK 10. CK 14. CK 17 及 SMA 阴性。
  5. 电镜:肿瘤细胞胞质内含大量低密度黏液滴,也可见含致密电子核的浆黏液滴。前面的黏液细胞含有黏液或浆黏液滴,并有不规则微绒毛。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肿瘤细胞表达 AE1/AE3. CK7. CK8. CK18 和 CK19;CK5/6. CK 10. CK 14. CK 17 及 SMA 阴性。

鉴别诊断:

  1. 黏液表皮样癌 :可见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缺乏黏液湖中漂浮黏液细胞现象。
  2. 腺泡细胞癌 :细胞成分相对单一,细胞外黏液池不明显。

预后:

对放疗不敏感,有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