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

Hepatitis B Virus

概述:

与 HBV 相关的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损伤

诊断要点:

  1. 在亚洲及非洲患病率较高,围产期传播导致> 90%慢性感染无急性反应。男性具有轻微增高的死于肝病的风险。

  2. 组织上肾小球可见膜性肾小球肾炎(MGN),GBM 正常或增厚(与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阶段而定),可见系膜细胞增生。亦见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毛细血管袢呈小叶状外观,GBM 双轨征,基底膜之间可见细胞的插入。另见冷球蛋白血症性肾小球肾炎常见 MPGN 模式,免疫复合物呈“金属环”样沉积及腔内透明“血栓”形成。肝细胞性肾小球硬化(或继发性 IgA 肾病),常基于肝硬化,肾小球呈膜增生性模式,免疫荧光可显示“满堂亮”,可误认为是狼疮性肾炎。若存在黄疸或肝硬化,可见胆汁/胆红素管型,呈嗜酸性外观,影响远端肾单元片段及近端小管。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呈阴性,可见动脉纤维素样坏死,无新月体性 GN,慢性改变时血管可见假动脉瘤或血栓形成。

  3. 免疫组化   沿肾小球毛细血管的上皮下免疫复合物可见 HbcAg 阳性。

  4. 免疫荧光  MGN 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可见 IgG、C3 、κ 及 λ 颗粒状沉积,亦见系膜着色,约 67%呈 PLA2R 阳性。MPGN 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可见 IgG、C3 、κ 及 λ 粗糙至颗粒状沉积。冷球蛋白血症性肾小球肾炎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可见 IgG 及/或 IgM、κ 及 λ 粗糙至颗粒状沉积。

鉴别诊断:

1. 原发性 MGN   上皮下无显著系膜免疫沉积,PLA2R 呈阳性。

2. 原发性 MPGN    与 HBV 相关 MPGN 具有相似的病理特点。

  1. I 型冷球蛋白血症性肾小球肾炎(非 HBV 相关)类似 HBV 相关的冷球蛋白血症性肾小球肾炎,无 HBV 感染。

4. 胆汁管型肾病   可见红色至深绿色小管管型,其严重性与黄疸持续时间及总胆红素水平相关。可见严重肾功能不全。若存在肝硬化,可共同发生肝性肾小球硬化。

5. 血管炎(非 HBV 相关) 可见动脉纤维素性坏死,无 HBV 感染及肾小球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