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型鳞样腺泡状肾细胞癌
Biphasic squamoid alveolar renal cell carcinoma,BSARCC
同义词(或曾用名): 双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
概述:
是一种由双相细胞群排列成腺泡状结构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较小的瘤细胞类似于 1 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瘤细胞特征,较大的瘤细胞具有鳞样特征常见吞噬现象。
发病部位: 肾脏
诊断要点:
BSARCC 略好发于男性,男/女约 1.5:1;发病年龄 39 ~ 86 岁(中位年龄:56 岁);
约 1/3 的 BSARCC 与其它类型的肾肿瘤一起多灶发生(包括乳头状 RCC,透明细胞 RCC,BHD 相关的杂交瘤等),瘤体大小 0.9 ~ 16.0cm(中位大小:2 ~ 3.1cm),切面呈实性,灰白灰褐至淡黄色,少数可见灶状出血和坏死;
镜下,BSARCC 显示特征性的两群肿瘤细胞构成,两者的比例多少不等。较小的瘤细胞胞浆稀少,核圆而轻度伸展,类似于淋巴细胞,平行排列形成腺泡状结构,类似于扩张的肾小管、微囊或肾小球球囊结构,腺泡中央为簇状、微乳头状或实性成团的较大的多角形瘤细胞,胞浆丰富而嗜酸性,核大且核仁明显,类似于鳞片状细胞,但未见明确的细胞间桥和角化珠形成;
腺泡之间为纤细的血管性间隔,有时可见丰富的泡沫样组织细胞沉积,偶尔可见沙砾体沉积和灶状的肿瘤性坏死;约 45%的病例中可见实性腺泡状结构过渡为典型的乳头状结构或肾小球样结构,乳头和肾小球样结构的外周为较小的瘤细胞,而中央为较大的瘤细胞;
核分裂稀少,若存在一般出现在较大的瘤细胞中;
BSARCC 另一特征性的组织学特征为所有病例中较大的瘤细胞胞浆内均可见吞噬现象,表现为胞浆内吞噬的无定形嗜酸性球状物质沉积;这一吞噬现象认为是 BSARCC 较为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在其他类型的 RCC 中罕有发生;吞噬现象在大多数 BSARCC 中较容易发现,少数病例可能非常局灶。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BSARCC 大多数弥漫表达 PAX8. CK7 或 CK19. AMACR/P504s、EMA 和波形蛋白;较大的瘤细胞一致性的核表达 cyclinD1 而较小的瘤细胞不表达;BSARCC 不同程度表达 CD10 和高分子质量角蛋白,一般不表达 CK20. GATA3. CK5/6. TFE3. CAIX、CD117. TTF1. HMB45 等;Ki67 标记较小的瘤细胞增殖指数< 1%,而较大的瘤细胞 1%~ 15%。
分子标记:
存在 7 号和 17 号染色体的三体性以及 Y 染色体丢失
鉴别诊断:
认识到 BSARCC 独特的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后其鉴别诊断一般不难。RCC 较少出现鳞状分化或化生,若出现一般见于伴有肉瘤样转化的嫌色细胞 RCC 中,而肾盂发生的尿路上皮癌常见鳞状分化,但这两种肿瘤与 BSARCC 具有完全不同的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高级别透明细胞 RCC 伴有合体细胞常见吞噬现象可能需要与 BSARCC 鉴别,高级别透明细胞 RCC 常见嗜酸性胞浆和高级别核,但缺乏 BSARCC 特征性的双相瘤细胞构成和乳头状结构。
治疗:
根治性切除
病例报道:
Chartier S, Mejean A, Richard S, et al. Biphasic Squamoid Alveolar Renal Cell Carcinoma: 2 Cases in a Family Supporting a Continuous Spectrum With Papillary Type I Renal Cell Carcinoma [J]. Am J Surg Pathol, 2017, 41(7): 1011-2. 参考文献:
Hes O, Condom Mundo E, Peckova K, et al. Biphasic Squamoid Alveolar Renal Cell Carcinoma: A Distinctive Subtype of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J]. Am J Surg Pathol, 2016, 40(5): 664-75.
Trpkov K, Athanazio D, Magi-Galluzzi C, et al. Biphas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is a rare morphological variant with frequent multifocality: a study of 28 cases [J]. Histopathology, 2017
陈源,赵明(通讯作者),张欣,何向蕾. 双相型鳞样腺泡状肾细胞癌一例.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8; 47(10):800-1.
← 肾脏甲状腺样滤泡癌 肾脏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