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相关的肾细胞癌

Hereditary leiomyomatosis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associated renal cell carcinoma

概述:

一种 FH(延胡索酸脱氢酶)基因胚系突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相关的肾细胞癌(HLCRCC-RCC)

发病部位: 肾脏

诊断要点:

  1. FH 胚系突变患者罹患肾细胞癌的风险为 15%,其他可伴发的肿瘤包括皮肤和子宫的平滑肌瘤病;

  2. HLCRCC-RCC 的平均发病年龄约 41 岁,男女发病几率相等;

  3. 肿瘤可为单发或多发,肾细胞癌患者同时或先前伴有子宫或皮肤的多发性平滑肌瘤病者高度提示可能是 HLCRCC-RCC,但这一临床病史可能容易忽略,因此病理学诊断和识别 HLCRCC-RCC 相当重要;

  4. 大体上多为单侧单发,少数可为双侧多发,肿瘤实性为主,可伴有出血、坏死和囊性变,部分肿瘤可表现为起源于囊肿的附壁结节;

  5. 组织学上大多数 HLCRCC-RCC 表现为肾实质内广泛浸润性生长的高度侵袭性肿瘤,组织学谱系宽阔,包括管囊状、乳头状、实性以及梭形细胞肉瘤样等多种生长方式,低倍镜下可能类似于管囊状肾细胞癌或集合管癌或肉瘤样癌;

  6. 瘤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性为主,偶尔可表现为透明胞浆,特征性的核表现为瘤细胞具有大而突出的嗜酸性核仁,核仁周常见透明空晕,类似于病毒包涵体或霍奇金瘤细胞的核仁,这一特征性的核仁特征在某些肿瘤内可能非常明显,在某些肿瘤内可能仅局灶存在;

  7. 少数散发性的、FH 体细胞突变相关的 RCC 在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征上与 HLCRCC-RCC 相似,因此在没有遗传学的临床或分子背景的情况下,此类肿瘤可统称为 FH 缺陷型肾细胞癌,建议进一步分子检测以证实是否为 HLCRCC-RCC。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瘤细胞表达 PAX8,FH 特征性的表达丢失,过表达 S(2-琥珀酸)半胱氨酸(2SC)。弥漫的核浆表达 2SC 高度提示为 FH 缺陷型 RCC。

分子标记:

FH 基因突变

鉴别诊断:

2 型乳头状肾细胞癌 :通常界限清楚可见完整的包膜,缺乏特征性的核仁,无 FH 基因突变和 2SC 过表达;

肾集合管癌 :排除性诊断,组织学与 FH 缺陷型 RCC 存在明显的重叠,在诊断集合管癌之前需要先排除 FH 缺陷型 RCC 的可能;集合管癌无 FH 基因突变或 IHC 表达缺失,无 2SC 过表达;

管囊状肾细胞癌:典型的管囊状肾细胞癌完全以管状或囊状结构生长,无乳头状结构,无广泛的浸润性生长,无明显的嗜酸性大核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 AMACR 和 CK7,无 FH 表达缺失,无 2SC 过表达;

MiTF 染色体易位性肾细胞癌:表达 CathepsinK,TFE3 或 TFEB

预后:

绝大多数为高度侵袭性预后差,诊断时常见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包括肾上腺、肺和骨等;少数可表现为低级别或惰性的生物学行为。

治疗:

根治性肾脏切除,目前尚未建立系统性治疗的方案;对于组织学高度怀疑的 FH 缺陷型 RCC 应进行患者本人和家族成员的进一步临床检查和遗传学检测已排除是否为 HLCRCC-RCC

病例报道:

ACaseofHereditary LeiomyomatosisandRenal Cell Carcinoma.

参考文献:

Trpkov K, Hes O, Agaimy A, et al. Fumarate Hydratase-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 i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Fumarate Hydratase mutation and hereditary Leiomyomatosis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 Am J Surg Pathol 2016;40(7):865–75. Merino MJ, Torres-Cabala C, Pinto P, et al. The morphologic spectrum of kidney tumors in hereditary leiomyomatosis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 (HLRCC) syndrome. Am J Surg Pathol 2007; 31(10):1578–85. Chen YB, Brannon AR, Toubaji A, et al. Hereditary leiomyomatosis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associated renal cancer: recognition of the syndrome by pathologic features and the utility of detecting aberrant succination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m J Surg Pathol 2014;38(5):6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