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鳞状细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 Sinonasal Tract

概述:

表面上皮起源的恶性上皮性肿瘤伴鳞状分化,组织学类型可见角化型 SCC、非角化型 SCC、其他 SCC(包括疣状癌、乳头状 SCC、梭形细胞鳞状癌、基底样 SCC、腺鳞癌及其他)。

发病部位: 上颌窦 > 鼻腔 > 筛窦 > 蝶及额窦

诊断要点:

  1. 好发于 60-70 岁,95%的患者大于 40 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2. 大体上呈息肉样、乳头状、蕈伞或内翻性生长,可表现界限清楚的膨胀性生长,局灶浸润,也可明显浸润伴破坏性生长、坏死及出血。

  3. 角化 SCC 属于最常见的类型,占 80-85%,间质浸润可见黏附的巢状或条索状、单个浸润的肿瘤细胞及促结缔组织增生。

  4. 组织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高分化至中分化癌显示明显角化、角化珠形成及个别细胞角化,细胞间桥,核增大、轻至中度异型及染色深,角化不良(异常角化),分裂活性不高;低分化癌显示角化较少,重度核异型性,分裂像活性高,可见非典型核分裂像,局灶可见角化的证据。

  5. 非角化 SCC,占 15-20%,呈乳头状或外生性生长方式,常向下(内翻或内生)生长伴宽而相互连接的带状或巢状分布,肿瘤巢可呈圆形伴光滑的边界,或被基底膜样物质包绕,生长方式像膀胱癌,所以之前被名为移行细胞癌。 肿瘤细胞柱状、细长与表面的方向垂直,缺乏角化的证据,偶见局灶角化但意义不大。肿瘤一般细胞丰富,核多形性,染色深,核浆比高,缺乏 细胞极性,核分裂活性高,可见非典型核分裂。

  6. 可见表面上皮异型增生,从轻度、中度至重度改变。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CK、P63 及 P40 阳性。非角化型 SCC 的 P16 弥漫核、浆阳性(40%病例);神经内分泌标记一般呈阴性,但局灶 Syn 可阳性;SMARCB1 (INI-1)阳性。

鉴别诊断:

  1. 施耐德乳头状瘤 (Schneiderian Papillomas):主要与非角化 SCC 鉴别,该肿瘤缺乏恶性细胞学特征、非浸润性生长,缺乏宽的相互连接带状结构。

  2. NUT 中线癌 (NUT Midline Carcinoma):起源于中线上皮的癌,伴有染色体 t(15;19)易位导致 BRD4-NUTM1 癌基因形成。头颈部大部分发生在鼻窦,其他头颈部位包括鼻咽、喉部、眼眶、腮腺及扁桃体。针对 NUT 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弥漫核阳性。AE1/AE3, CAM5.2, PanK, CK7, CK20 呈阳性(可局灶)。

  3. SMARCB1 (INI-1)缺陷的癌 (SMARCB1 (INI-1) Deficient Carcinoma):主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混有横纹肌样细胞(偏心大量嗜酸胞浆)。INI-1 核阴性,AE1/AE3, CK5 弥漫或核周点状阳性,后者被报道与横纹肌样细胞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