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样恶性神经鞘瘤
Epithelioid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ur
同义词(或曾用名): 上皮样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发病部位: 四肢,浅表小神经、坐骨神经和臂丛
诊断要点:
- 年龄 20 ~ 50,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部分位于头颈部和内脏器官,常累及浅表小神经、坐骨神经和臂丛;
- 镜下呈多结节状生长,结节内瘤细胞呈片状、条索状和巢状排列,巢周可见黏液或纤维性间质分隔,瘤细胞上皮样,形态一致,核大,空泡状有明显的核仁,胞质嗜伊红色或嗜双色性,核分裂象较活跃(平均 5 个/10HPF),常见坏死;局灶可过渡为经典的梭形细胞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区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弥漫表达 S-100 和 SOX10,部分病例表达 EMA 和 GFAP,不表达黑色素标志物,50%-67%显示 SMARCB1(INI-1)表达缺失,不表达 AE1/AE3。与普通的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相比,上皮样亚型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无 H3K27ME3 表达缺失。
分子标记:
1/2-2/3 显示 SMARCB1 基因缺失
鉴别诊断:
透明细胞肉瘤:瘤细胞表达黑色素标志物和 S100 蛋白。
转移性癌:CK 阳性。
转移性黑色素瘤:瘤细胞表达黑色素标志物和 S100 蛋白
上皮样肉瘤:瘤细胞表达 CK 和 CD34,一般不弥漫表达 S100 蛋白,95%以上显示 INI-1 表达缺失;
软组织肌上皮癌:瘤细胞弥漫表达 CK 和 EMA,以及 S100 蛋白和 SOX10,尚表达其他肌上皮标志物如 SMA, CALPONIN 等。
预后:
较差,局部复发率约 30%,远处转移率约
治疗:
扩大切除伴术后辅助放疗
参考文献:
Jo V Y, Fletcher C D. Epithelioid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63 cas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 2015, 39(5):673.